培养理论 | 女性为何更易感到“犯罪恐惧”?
文案 | 胡超然 湛蓝 张欣悦
排版 | 刘 炫
你还记得货拉拉女孩跳车事件吗?
2021年2月6日,长沙一名23岁女生在搬家途中,与货拉拉司机因搬家费用产生口头争执,后在司机导航偏移的情况下,误以为对方有不轨意图,匆忙从货拉拉面包车副驾驶跳窗,最终抢救无效而不幸离世。然而实际上,司机并未意图不轨,这是一个因误会而导致的悲剧。
诚然,货拉拉平台和司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跳窗女生背后的动机同样引人深思。
过激行为的背后正是“犯罪恐惧”在作祟。该女生对犯罪行为过高的恐惧导致她对司机行为产生不合理推测,最终采取跳窗方式来结束一切。或许她的举动比较极端,但女性“不敢独自走夜路”、“出门必备防狼神器”等防范行为在我国也非常常见,可见女性对犯罪的恐惧程度之高。
可事实上,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全球范围来说,男性都更容易成为犯罪行为的被害者。根据2019年我国公安部更新的数据,在刑事犯罪受害人性别构成中,男性占比要大大高于女性,根据美国司法部2014-2018的数据,男性受害者与女性受害者数量也较为相近。
整体而言,男性受害情况与女性的安全现状一样严峻。那么,为什么女性的“犯罪恐惧”会比男性严重得多呢?“犯罪恐惧”究竟从何而来?
刑事犯罪受害人性别构成
图源《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19)》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
除了女性自身生理原因与性别角色的影响,这种现象还与“培养理论”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该理论的总体假设是,那些花费了更多时间“生活”在电视世界中的人们,更可能以电视镜头里所呈现的形象、价值观、描述、思想体系等来看待“现实世界”。电视中描绘的“女性更易受害”场景正是以这种形式来潜移默化人们的看法。
这种涵化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存在着涵化差异。即使“轻度”、“中度”、“重度”观众群体每天的收视时长差异不大,但在长时间的作用下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正如冰川期比喻认为:“就像平均温度只要发生些许变化就可以造成一个新的冰川期一样,相对较小但是普遍存在的影响也会造成重大的结果。'效果'的'大小'远不及持续影响的方向重要。”
因此,重度的女性观众可能对报道的以及影视作品中的社会女性遇害事件更为敏感,对女性遇害更为恐惧。
一
主流化与共鸣
培养效果通过两种方式起作用:“主流化”和“共鸣”。
01 通过“主流化”使培养效果产生作用
仔细回顾一下你看过的电视剧、电影和新闻报道,它们在内容呈现的过程中是如何塑造性别角色的?
男性都被塑造成“独立、勇敢、智慧”的个体,通过谈判、打架等各种形式来彰显他们的男子气概;而绝大部分女性都会展示出“弱小、需要保护”的一面,往往需要依靠男性来获得社会支持。
电视中各种类型和题材的节目,桥段看似有很大的不同,但经过抽丝剥茧,会发现这些看似差异很大的节目背后都反映出共同的价值体系,即“父权社会”。
电视剧《女心理师》剧照
这样的价值体系通过各种媒介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最终达到巩固原有“父权社会”的目的。《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言》一书中这样形容“主流”:“主导性潮流绝不仅仅是所有的交叉流与支流的汇合。相反,它指的是最具一般性、功能性、稳定性的主流。正是它从根本上规定了所有其他的交叉流和支流。”
“父权社会”体系正是现代文化的主导型潮流,它就像一整片流域的河道,每一道河流都自动地顺着这条道路前行。
电影《门锁》剧照
主流化的过程是指: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观众在电视内容的影响下会产生相似的价值观。尤其是在重度观众中,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会减弱甚至消失。电视为了尽可能地扩展受众,会着重呈现符合原有价值体系的内容;各大媒体平台为了尽可能提升关注度,也会着重曝光有关“性别暴力”的事件。
当我们看到电视剧里时不时出现的“潜规则”现象,当我们注意到新闻里层出不穷的“性侵犯”、“谋杀”报道,无论是职场女性还是在校学生,还是家庭主妇还是单身女孩,都会比男性更容易对类似事件感到恐惧,并将这种情绪延伸到生活中去,产生“犯罪恐惧”的心理。原因是在各种案件中,不同类型的女性都牵涉其中,受害者最大的共通之处就是“女性”这一身份特点。
所以,不论身份和生存条件如何,大部分女性的“犯罪恐惧”倾向都比较严重,体现了“相对同质化”的趋向。
郑州空姐打车遇害案
02 通过“共鸣”使培养效果产生作用
当观众所生活的现实与媒体报道的内容相同时,培养效果会显著放大。
以“货拉拉”事件中的女乘客为例,她在发现司机并未按照规划路线行驶后,脑海中回忆起此前报道过的“滴滴”事件等,案件的犯罪者也有类似的偏航行为。这两个世界的内容在女乘客的脑海中高度重叠,“犯罪恐惧”达到了极大值,她便采取了“跳车逃生”这一迫不得已的过激行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乐清女孩乘车遇害案
二
培养理论的批判性
电视拥有力量是由于它被强大的资本所控制,其社会功能依赖于故事的持续性重复。“故事”则是指抛开节目类型、频道、制作方式之外,拥有相同叙事体系的内核。换句话说,资本在引导媒体产出内容,从而实现其非文化层面的利益。这些“故事”是为一种特定社会秩序的合法化服务的,它关注的是传播如何使得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统治维持下去。
戈布纳曾用电视的3Bs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电视模糊(blurs)了人们在世界观方面的传统差异,使人们把电视中表现的文化主流与对现实的感知混同(blends)起来,使得这种主流服务于(bends)电视背后的制度和赞助商。
于是,媒体特别是电视就培养了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使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话语中充满偏见,导致一部分在某些事务上拥有与主流不同观点的人无法发声,一些社会问题很难在公众层面上进行讨论。
三
新媒体语境下的培养理论
随着数据科技、媒体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不仅仅在电视上获取信息,各种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也在瓜分传统电视的受众。但是,几乎没有任何研究或迹象表明媒介多样性的提高会在根本上对于节目内容的多样性有实质上的提高。这里的“内容”指的是常规的电视重度观众常常观看的节目内核,即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主流理念、世界观、刻板印象等。
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理论的效果产生了影响。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定向工具,从而使部分信息能触及轻度电视观众。
同时,尽管互联网提供了接触信息的多元化渠道,它也使主导性媒介集团的触及面更加纵深化和精细化。大数据的算法推荐让相似信息更广泛地被受众触达。
当一个女性在浏览过“货拉拉女孩事件”的相关报道后,她在感到恐惧、为女孩可惜的同时,大数据算法又悄然依据她的搜索观看记录向她推荐了更多相似的信息,被这些相似信息围绕,一定程度上又加深了她的不安情绪。
而随着传播权力的下移,商业和政治趋向于大众化发展,信息的广泛流通也让涉及公众利益事务的讨论越来越公开化,拥有不同意见的个体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货拉拉女孩”事件发生后,不少自媒体从业者、社会公众都在广泛地展开讨论,或针对此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对背后的因素展开推测,或进行社会层面上的反思。
不同媒体发表见解
在21世纪,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近几年针对“媒介暴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了,人们开始观察和反思媒介是怎么塑造我们周边的符号世界的,开始深入探讨媒介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媒介传播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终
总结
从“货拉拉”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培养理论“主流化”效果的作用下,女性更易以电视中输出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来看待世界,认为女性更易受害,从而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危险性更加警惕。在“共鸣”的影响下,这一效果还可能加深。
今日份笔记记得保存哟~
【参考文献 】——上滑查看更多
[1]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 .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J].2019.
[2]简宁斯·布莱恩特, 道尔夫·兹尔曼媒介. 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韦斯特, 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范红霞.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梁庆.如影随形:性侵忧虑对女大学生犯罪恐惧影响——基于校园的实证调查研究[D].南京大学,2018.
[6]吴玲, 程叶青. 公共空间内犯罪被害性别差异的阐释:基于整合性的理论视角[J]. 人文地理, 2015, 30(1):5.
认知不协调理论|支持996就是和资本家共情?
冰墩墩频上热搜:C位出道的秘密只是可爱吗?
【深度评论】公关内容生产悖论 | 特斯拉 | 互联网被遗忘权 阳刚之气 | 课代表 | 马保国 | 江苏大学坠楼 争议点理论 | 爆款文章标题 | 快手《看见》《后浪》| 当当内斗 | 抱歉占用公共资源 | 227《完美关系》| 无锡燃气爆炸 | 丰巢新规 | 高以翔
【公关解析】 金钱豹“财神爷” | 屈臣氏营销失败
王冰冰被“塌房” | 三只松鼠被指辱华 薇娅逃税漏税 | 星巴克食材过期 小红书未成年性暗示 | 加拿大鹅拒绝退货 河南学生食物中毒 | 好欢螺“霸气回应”
【重磅书评】 跑赢危机 | 童年的消逝 疯癫与文明 | 舆论 | 叫魂 论可爱 | 文本盗猎者 | 未来是湿的 观看之道 | 狂热分子 | 交往在云端 结构洞 | 沉默的螺旋 | 消费社会
幻影公众 | 议程设置
【传播科普】
文本盗猎 | 女性媒介作品 | 可见性 | 自我呈现生命故事与画像 | 认知不协调 | CMC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意义协调管理 | 网络迷因 | 知沟假说 ELM | 认知基模 | 符号互动论
【营销解析】UGC营销 | 数据营销 | 善经济 | 文化IP | “她”经济 疫情中被偏爱的品牌 | 搜索引擎营销 | 禁忌营销 综艺营销 | 会员卡营销 | 社群营销 | 秀场营销 效果广告思维 | 短视频营销 | 信息流广告 病毒营销 | 跨界营销 | 饥饿营销 | 情感营销
【大咖讲座】 世界500强实战经验 | 策划实践出公关
公关核心素养:洞察 | 数字时代下的对话甲方高管对外发声 | 企业高效赢取信任流量时代塑造品牌 | 小事件大议题大数据赋能公关传播 | 舆论引导的困境与破局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